貴州:立足豐富礦產資源 大力推進“富礦精開” 創新發展特色精細化工產業
2025/04/15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了《精細化工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秾嵤┓桨浮妨⒆阌诔浞职l揮石化化工產業基礎雄厚、市場規模超大和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將大力發展精細化工作為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堅持需求牽引和創新驅動,以增強高端產品供給能力培育發展新動能,以提高綠色安全水平筑牢發展根基,以集約化布局增強發展韌性,聚焦做好重點產品、做精重點技術、做強重點企業、做優重點園區,打造高效綠色安全融合的精細化工產業體系,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提供堅實物質技術基礎。
《實施方案》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立足精細化工產業發展實際,發展思路清晰、目標任務明確、重點工作突出,為貴州省精細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貴州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資源儲量排在全國前三位的有20種。近年來,貴州省立足資源稟賦,大力推進“富礦精開”,加快構建富有貴州特色、在國家產業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依托豐富的磷礦資源(全省保有資源量53.63億噸,位居全國第2位),貴州省磷化工產業實現持續較快發展,已成為全省重要的工業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具備較為完善的產業基礎和健全的產業體系,成為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是全國最重要的磷化工生產基地之一。貴州省已認定以磷化工產業為主導的化工園區4家,擁有貴州磷化集團、金正大、貴州芭田、川恒股份、勝威集團、西洋實業、龍馬磷業、新天鑫、福泉川東、威頓晶磷、安達科技、貴州裕能等一批優強磷化工企業。
依托豐富的煤礦資源(全省查明煤炭保有資源量799億噸,居全國第5位),貴州省煤化工產業具備較好的上游產業基礎。形成了以煤焦化、煤制合成氨、尿素等為主的傳統煤化工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了以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等為重點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體系?,F有煤化工企業主要分布在六盤水、畢節和黔西南等地。重點代表企業有盤江電投天能焦化,首鋼水鋼煤焦化、盤州市宏盛煤焦化、貴州騏信實業、貴州美錦華宇新能源、貴州赤天化桐梓化工、天福化工、安順市宏盛化工、黔希煤化工等。貴州省現代煤化工處于發展初期,與全國主要煤炭省份相比,貴州省現代煤化工起步晚,發展慢,目前主要產品集中于中上游,下游精細化工高附加值產品發展環節相對薄弱。
依托豐富的氟鋇資源(貴州重晶石保有資源量22281.689萬噸,居全國第1位;貴州螢石保有資源量447.135萬噸,居全國第12位),已認定3家以氟鋇特色化工產業為主導的化工園區,遵義市務川縣依托豐富的螢石重晶石資源優勢,發展以氟化工為主的特色化工產業,重點發展基礎原料、氟烷烴、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細化學品、精細氟鹽等主導產業,著力打造氟鋇化工全產業鏈,有力推動務川工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安順市紅星精細化工產業園重點發展精細鋇鹽產品、高端鈣鎂產品、高端醫藥中間體產品、高端專用化學品四大板塊,打造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的特色精細化工產業集群。黔東南州天柱縣立足豐富的重晶石礦產資源,以打造百億級鋇鹽產業基地為目標,重點發展重晶石綜合開發及精細化工主導產業。
貴州省將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和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精神,結合《實施方案》的貫徹落實,以建設全國重要的資源精深加工基地和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為抓手,大力推進“富礦精開”,在“精深用礦”上重點發力,聚力發展以磷化工、煤化工、氟鋇化工等特色的精細化工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提高特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和水平,打造優勢產品體系,更好地把特色礦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努力在特色礦產資源高效高值利用上闖新路,推動全省精細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有效提升供給能力,延鏈促進產品提質
充分利用省內磷礦、煤炭、重晶石、螢石等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交通區位等要素優勢,堅持高起點謀劃、差異化發展,加快發展一批市場需求旺盛、技術含量較高的特色精細化工產品,加快構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化工產業體系。充分利用濕法凈化磷酸、伴生氟資源利用等先進技術,加大黃磷行業改造升級力度,大力發展黃磷深加工,有序發展熱法磷酸,推動精細磷化工向高性能、高附加值的電子級磷酸、含磷阻燃劑(增塑劑、凈水劑)、醫藥農藥中間體、黑磷基材料、精細磷酸鹽等中高端產業發展,逐步推進濕法凈化磷酸替代熱法磷酸生產電子級磷酸等高附加值產品。穩步推進現代煤化工關鍵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加快煤制聚乙醇酸、煤制乙二醇及后加工等現代煤化工項目建設,加快建設以現代煤化工延鏈補鏈為主體功能的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煤制烯烴、乙二醇、聚酯類新材料等精深加工產品,做好甲醇、烯烴的高值利用。推進費托合成油、煤焦油中環烷烴、含氧化合物、芳烴等高值組分的綜合利用,發展特種油品、高端碳材料、橡膠助劑以及農藥、染料、醫藥中間體。充分發揮特色資源優勢,通過改造提升現有生產裝置和優化增量投入,引進龍頭企業和先進技術,加快發展氟鋇化工等特色化工。積極研發氟鋇化工新工藝、新技術,重點發展基礎原料、氟烷烴、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細化學品、精細氟鹽、精細鋇鹽、高端鈣鎂品、高端醫藥中間體、高端專用化學品等。打造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產品體系,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核心競爭力。
二、改造安全環保技術,持續推動綠色發展
深入推動磷化工、煤化工、氟鋇化工行業開展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持續開展企業能效“領跑者”創建工作,打造綠色制造標桿企業。建立完善高效、清潔、低碳循環型產業生態體系,促進企業、園區、行業、區域間鏈接共生和協同利用。推動產學研用單位聯合開發一批本質安全、降碳減污、資源高效綜合利用共性技術和成套裝備。推進磷石膏、黃磷爐渣、電石渣、鋇渣、煤渣等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鼓勵利用焦爐尾氣、黃磷尾氣、電石爐氣等生產化學品。開發推廣磷化工、煤化工、農藥等行業廢水治理及再利用技術,開發推廣廢舊輪胎、塑料等有機物的再利用技術。持續深入開展磷石膏“以渣定產”,加大推進磷石膏制綠色建材的示范工程,加大磷石膏硫鈣資源循環利用,加大對中低品位磷礦、螢石礦、重晶石礦伴生資源綜合利用。鼓勵精細化工企業對標行業標桿實施安全化、綠色化、智能化改造,推進重點監管的危險工藝加快全流程自動化改造或低風險替代,加快老舊生產設備、用能設備更新,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引導燃煤鍋爐、爐窯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推動工業操作系統轉型升級,提升關鍵環節數字化水平,提高裝置運行效率、綠色安全水平和精益化服務能力。努力打造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資源精深加工產業。
三、完善創新體系布局,多措并舉強企育才
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精細化工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增強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動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核心技術。聚焦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和亟待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引入省外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開展產學研合作。強化技術研究、關鍵技術成果轉化等深度合作,打造貴州精細化工科技創新基地。支持建立以優強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支持中低品位磷礦及其伴生資源高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烏江實驗室等一批創新平臺建設,支持依托貴州煤檢院等成立省級及以上的煤化工研究院。積極培育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創新中心,重點支持聚焦磷礦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精細化工低?;咝Щa共性技術、高端聚烯烴聚合關鍵共性技術等中試平臺建設,推動研發成果加快轉化為生產力。引導產業鏈龍頭企業聯合相關企業、高校、院所等組建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迭代為牽引開展鏈式協同創新,加快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協同攻關、驗證和應用,全面提升產業鏈基礎能力。培育壯大具有資源控制力、產業鏈主導力的磷化工、煤化工、氟鋇化工領軍企業,引導發展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壯大貴州現代化工產業集群。加強精細化工方面科技人才培養,對科技人才申報省級科技人才培養計劃給予政策傾斜,支持精細化工領域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大力實施“貴州省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聚焦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支持高校院所和企業大力引進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優秀人才。梳理省內外精細化工行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支持其到貴州省開展科技研發合作、創新創業。
四、優化規范產業布局,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化工園區規范建設和認定管理,配備符合安全生態、環境保護、消防要求的設施和力量,提高化工園區本質安全和清潔生產水平。嚴格按照化工園區建設標準,高標準、高起點建設一批以磷化工、煤化工、氟鋇化工為主導、具有貴州特色的化工園區,全面提升貴州省化工園區安全發展和綠色發展水平。鼓勵省內已認定的8家化工園區圍繞主導產業特色,推進基礎化工原料生產產業與精細化工產業聯合布局,促進產業協同耦合、資源循環利用、能源梯次利用。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深化區域產業轉移合作,立足貴州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科學謀劃延伸特色精細化工產業鏈,重點發展磷系新材料、高端碳材料、氟鋇材料、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及膠黏劑等精細化工產業。依托開陽-息烽、甕安-福泉、織金等磷化工集聚區,六盤水-黔西南、畢節市煤化工集聚區,安順市鎮寧縣、遵義市務川縣、黔東南州天柱縣氟鋇化工集聚區的優勢地位,著力提高生產力與資源、環境、市場、交通等要素的適應性和匹配度,鼓勵大型磷化工、煤化工、氟鋇化工企業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提高礦產開采以及初級化學品生產集中度,聚焦產業基礎好、比較優勢突出、技術領先的行業細分領域或重點產品,發揮產業鏈龍頭企業引領帶頭作用,推動要素聚集和價值提升,強化專業化協作和配套能力,形成高水平專業化的生產制造和服務能力,打造細分領域精細化工特色產業集群,構建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良好產業生態。
來源:中化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