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染料工業協會:加快創新步伐,確保產業鏈安全穩定發展
2024/07/18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精細化工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的發布實施,可以指導各地工業和信息化管理機構和生產企業,有目標、有實效地推進項目的實施,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制造業企業加快創新步伐,提升精細化工綠色安全生產水平,進而在短期內能夠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增加高端產品的供給,確保產業鏈安全穩定發展。
染顏料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精細化工的產品種類眾多,產品附加值高,直接服務于高科技各領域。伴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精細化學品的應用領域仍在不斷擴大。世界發達國家把精細化工的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可以說精細化工的發展水平直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化工發展水平。
《行動方案》的發布實施,可以指導各地工業和信息化管理機構和生產企業,有目標、有實效地推進項目的實施,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制造業企業加快創新步伐,提升精細化工綠色安全生產水平,進而在短期內能夠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增加高端產品的供給,確保產業鏈安全穩定發展。
染料工業對國民經濟各領域具有重要的配套和支撐作用。“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的染料工業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紡織染色用原料,而是各個應用領域的配套產品,迫切需要向高端化發展,跟上各應用領域快速發展的需求。因此,染顏料行業的創新發展勢在必行。
染顏料涉及國民經濟90%以上的應用領域,特別是應用于新興產業,如用于太陽能電池、液晶、噴墨、光刻膠、差異化、功能化新型纖維、原液著色等領域的新型功能性染顏料,新型纖維著色以及低游離芳香胺、低游離多氯聯苯、不含重金屬元素、滿足紡織品生態安全的高性能生態友好型染料、顏料產品的技術創新,對整個行業的創新發展影響深遠。《行動方案》的出臺將推動我國染顏料產業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堅持創新發展,強化關鍵技術供給
目前,染顏料行業產能擴張達到階段性頂峰,部分產品產能過剩。長期積累導致染顏料產品處于中端、部分產品處于低端,自主開發的產品、技術或裝備欠缺,高端產品缺乏,行業進入了結構調整通道。另一方面行業整體同質化競爭嚴重,高附加值、差異化、功能化發展相對較弱。
為此,《行動方案》聚焦染顏料行業發展,堅持創新驅動,強調技術創新,提出了突破關鍵技術、推進傳統產業以高端化延伸為重點發展精細化工,打造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的產品體系的任務。
一是圍繞染顏料的全產業鏈,新材料、新興領域,開展功能性染顏料、環境友好型染顏料等一批關鍵技術攻關。二是面向國防安全、防偽領域要求,推進工藝技術升級和產業化。三是面向安全技術、綠色化技術、智能化技術等提升工程,推進連續硝化、連續加氫、連續重氮化、微通道、管道反應等技術的放大應用示范,促進染顏料行業綠色發展。
中國染料工業協會將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補短鏈,大力推進新領域、新材料急需的染顏料的科技創新。一是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和裝備,強化技術支撐。二是在行業內選擇有條件的企業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不斷提升行業創新能力,推進產業化實施進程。三是做好染顏料關鍵技術的成果鑒定與評價。對于具有創新性的染顏料生產技術,針對所處的研發與產業化階段,做好成果鑒定和評價服務工作。四是做好技術轉移工作,對擁有技術且有意開展技術轉移的企業,積極為其尋找技術合作單位,推廣染顏料新技術,滿足紡織印染工業新工藝、新纖維、新的染整工藝技術所需的染顏料。
促進融合發展,拓展下游應用合作
中國染料工業協會將堅持需求導向,大力推動上下游產業融合。一是積極探索新模式,搭建染顏料生產企業與新興領域,如:太陽能電池、液晶顯示、彩色濾光片、光刻膠等光電子材料,醫學診斷、靶向藥物等診療等高新技術領域相互交流的平臺,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二是推動染顏料企業與用戶建立上下游合作機制,提供配套染整工藝和相關技術解決方案,提高產品應用技術開發和服務水平。三是將實現產業化但還未被市場推廣的染顏料新產品推薦納入工信部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
中國染料工業協會將堅持持續創新觀念,按照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中鼓勵方向,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在高端化、綠色化等方面提升染顏料的供給質量,豐富供給種類、培育創建品牌、持續增強市場綜合競爭力,確保14億人民生活需要。為石化化工行業的碳達峰碳中和、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踐行綠色發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染料工業協會將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一是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委指導下,探索適合我國產業特點的染顏料產品質量、能源消耗限額、碳排放核算等標準體系建立行業統計制度,為碳減排工作夯實統計基礎。二是推動建立染顏料碳排放的評價方法、產品標準、技術標準,逐步建立健全標準體系。為石化化工行業的碳達峰碳中和、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來源:中化新網